中国宝宝网
查看: 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苏轼文学作品的理性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5 08: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论苏轼文学作品的理性思考」
→雨荷 发表于 2009-6-22 14:54:00
论苏轼文学作品的理性思考
苏轼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诗、词、散文俱佳。其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而其中表现出来的理性思考别具意义。
苏轼青年时代就有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和雄才大略,出入仕途,很想干一番经世济时的事业,由于与王安石变法思想相矛盾,被迫请求外调,从此开始了他辗转迁徙的政治生涯。苏轼《沁园春》词形象地概括了他的境遇,回想青年时期,“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写眼前光景,“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尤其是后来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使他险些丢了性命,更给苏轼的思想以沉重的打击。在之后的朝廷党争中,诺基亚手机主题下载,苏轼的仕途起伏不定,绝大部分时光处于政治失意状态中,因而也使苏轼思想上的苦闷加重,佛老思想的影响加深。但总体上说,苏轼虽历尽艰辛坎坷,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身处逆境而旷达,即使在失意期间,也不乏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正是那些失意与不平,引发了苏轼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万物的积极探索与思考,这些思考给苏轼的文学作品增添了理性的光芒,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之思,能给读者以深长的启迪。
苏轼外任期间,身在野而心系朝廷,“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句,“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的诗句都反映作者报国之心未泯,愿意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它身处逆境却不一味沉溺于哀哀切切的忧伤之中,而是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的词句表现出昂扬的生活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面对朝廷党争,仕途失意,亲人离别,他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生活信心,概括出深刻的人生哲学,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劝慰超越一己之情,升华为对人间生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扩大为对普天下人们的良好祝愿。作者在这里将宇宙与人生并置,在将人世悲欢离合的感慨融入宇宙物象的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世间万物,包括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散发着哲理的光辉,直至今日,此言仍然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行为处事进行辩证思维的座右铭。
以上诗词是苏轼知密州时所作。随着不断的辗转迁徙,苏轼的苦闷也在加剧,在任徐州时,做《永遇乐》,自称“天涯倦客”,怅叹“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发出“古今如梦”的浩叹,表现出一种虚无的思想和消极的情绪,但是,苏轼并不只是哀声叹息,联想到“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凭借自己的业绩给后人留下凭吊的念象,写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一种对人世悲欢解脱超越的达观思想也跃然可见。
经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贬谪黄州期间,也是苏轼思想最沉重的时期,即使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并不见衰飒颓靡之风,却更显倾荡浩然之气。
象《永遇乐》中面对“燕子楼空”对关盼盼的追怀一样,作者在《念奴娇》中面对滚滚东流的浩荡长江,同样生发出无限感慨,这些感慨无不由古及今、由人及我,发出人生的浩叹。
时光如流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雄视百代,展现无限广阔的时空,面对永不停息的江水,联想到岁月的演变,“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没有了,“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江山依旧,英雄无存,唯余固垒,怎不叫人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深沉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失意之人,“念天地之悠悠”,怎能不“怆然而泣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呢?但是苏轼却能举重若轻,以“多情应笑我”、“一樽还酹江月”的态度自谴自解。如果说《念奴娇》所表现的还只是消极的旷放与达观,那么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认识不能说不更深入一层。对于江水与明月,他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方面,世间万物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转瞬即逝,我们又何必为眼前的荣辱得失而悲伤苦恼呢?另一方面,世间万物和我们人类自身又都是永不消逝的,又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倒不如反过来,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为“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从宇宙的变化中悟出社会人生的真谛,魔秀主题,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辨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与世间万物,从感叹人世悲哀转而热爱生活。这里虽然不乏回避现实矛盾、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的影响,但其中对宇宙人生的辩证思考,以积极乐观对抗消极颓废,对自然,对人生仍然倾注一腔热爱之情,也同样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从“大江东去”的感叹到关于江水与明月的议论,是历史的,7k7k双人小游戏,升华为宇宙人生的,再升华为哲理的咏叹!(注:本节中的引用部分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一时期创作的《定风波》词,更是苏轼达观思想的典范作品。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他能“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仍能安然处之,表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景物,正是作者相信任何挫折终将过去,瞻望光明前景,对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的真实写照,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句,更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界,尤其是对社会人生的哲理之思。这种超然于物外的境界,不仅仅是一种玄妙与虚无,更表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旷达情怀,生动地体现了作者乐观坦荡的胸襟。
同时,苏轼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停止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即使在《念奴娇》中面对“大江东去”发出“人生如梦”的深沉感慨和“一尊还酹江月”的消极旷放与达观,却仍然掩盖不住作者对建功立业的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之情,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气。在失意愁苦中,他唱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的词句以自勉。他悼惜弥衡,追怀李白,从迫害弥衡的曹操、黄祖“俱飘忽”想到只有文章才是不朽的盛事,于是他“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满江红》),在规劝朱使君从事写作的同时,作者也正是通过积极的创作实践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能,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所以,苏轼虽不以政绩著称于后世,却以文才流芳百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看来,面对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曲折,苏轼往往是悲慨之中具达观,惆怅之中有超脱,却很少衰飒颓唐。“人生何处不?岩”(《慈湖峡阻风》),高度而凝练地概括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可以看成是苏轼思想行为的注脚,是指导作者看待人生的座右铭。它激励着作者,同样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信心与决心,富于深刻的哲理性与启发性。屡次的挫折与打击,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恰好奠定了他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了他多方面的人生体验,给他的思维增添了哲理性的思辨色彩,使他的作品放射着一种理性的光芒。
综观苏轼的创作,积极进取与消极愤懑同存,凄凉感伤与旷达豪迈并具,但是豁达的胸襟,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占主流的,这种达观的思想和理性的光芒正是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和亮点,今天我们读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相关的主题文章:

  
   文学的审美功利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中国宝宝网 ( 蜀ICP备14004764号-2 )

GMT+8, 2025-4-27 17:32 , Processed in 0.0602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